猎文网 > 玄幻小说 > 大唐:我的徒弟是长乐公主 > 第四百一十五章 老狐狸们的想法

其实不光是魏征,此时围绕在秦阳身边的,都是一些老狐狸。


这些老狐狸一个个的,说话都可好听了。秦阳却知道,想要从这些老狐狸的嘴里听到好听的话,那可是要付出代价的!


没看到每次李世民被臣子们拍马屁后,都要憋屈一段时间吗?


这些人可不是封建最后那个朝代里的臣子,只能对着皇帝山呼万岁,却不敢跟皇帝对刚。唐时的臣子,只要真有理,那是真敢当朝与皇帝对刚。


皇帝为了名声,也只能咬牙忍了。


而一般被群臣们说好话的时候,往往是皇帝做出了妥协。


知道这些的秦阳,顿时有些警惕地看向这几人。


见他微微露出警惕之色,这几个老狐狸都忍不住对视一眼,笑了。


在今日之前,他们已经快有两年时间没有见过幽州王了。幽州王在他们心中的形象,也渐渐被民间的那些传闻所替换所影响。结果,现在一看,秦阳虽然已经是幽州王了,可还是那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后生嘛!


而他们的年纪,就算是最年轻的,也可以做秦阳的爹了,年纪大些的,家中的孙儿也就是秦阳这个年纪。


所以他们原本的那些想法,都被压了下去,觉得幽州王大概真不是他们之前猜测的,或许也已有了野心。


这个人,应该还是当初那个模样,只是更加成熟了而已。


因着这个想法,在接下来,这几个老狐狸,竟开始向秦阳推销自家的子弟。他们的推销方式,自然是比较含蓄的,秦阳已不是刚来这个世界的秦阳,自然能够从他们这还算含蓄的话里,听出他们的意思。


这些老狐狸,莫非是看到了长孙冲在幽州得到的好处,想要效仿长孙无忌?


不得不说,秦阳还真猜对了!


这些臣子,其实都算是中立派,虽然的确掌握着一些权利,个别人更是丞相之类的职权,但要说多么一手遮天,那是绝对算不上的。他们对子孙的要求,也是十分符合这时代的人大部分想法的。那就是,长子长孙,那是要顶门立户的。而次子次孙是要做备选的,也是需要好好培养的。


以上的长子长孙跟次子次孙,都是嫡出。


后面的嫡子以及庶子们,则就负责开枝散叶。


若是其中真有有本事的,家族资源也可以向其倾斜,倾斜多少,看这个人的水平高低。


但剩下的人,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,则就只能另谋生路。


家族资源是不可能向他们倾斜的,除非他们想被家族养着,只做普通平庸的富家翁。否则,但凡有点野心的,都需要另谋前途之路!


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至今,世家们投资,都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因之一!


不仅仅是为了分担风险,也因为家中子弟若是过多,除了嫡支那一脉,其他人,能得到的支持是有限的。


有些人不甘心,也会想要走其他门路,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至于一直沦落下去。


毕竟他们还能做个富家翁,可若一直这样下去,不出三代,他们的子孙,怕就要过上苦寒的日子了。


这几个老狐狸,也是因为明白这些,所以想给家中的庶子、小儿子们谋个生计。


若是都放在京城,就难免会被卷入夺嫡之争。


所以,一般给那些家中庶子们谋出路,大多是让他们外放做个官员。


能不能将官职做大,这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。


异姓王大多是开国元勋,因为有着燕王这个先例,所以个别有本事的异姓王,被这些老狐狸们所忌惮。


而没本事的异姓王,让他们的子孙去对方的封地,这不是等着回头出岔子跟着吃挂捞吗?


于是,像秦阳这样,年轻,没什么政治方面的野心,却在经济上很有野心的异姓王,就落入了这些老狐狸的眼睛里!


这个幽州王,还是皇帝的准女婿!


而他的未婚妻,是长孙皇后所出。


长孙皇后的大儿子虽不能再做太子,但她还有其他儿子啊!


总的来说,未来继位的人,不太可能是剩下的嫡子之外的人。


所以,幽州王未来应该也会是下一任皇帝的嫡亲姐夫或是妹夫!


这样的身份,就等于是给幽州王披上了一件保护伞!


幽州王但凡补脑子进水跟着做下什么造反的事,不仅他自己能富贵一生,他的子孙,起码三代以内,也应该是富贵有权势的。


去幽州做官,这的确是个好选择!


而且肉眼可见,在不久的将来,长安城可能再次被卷入夺嫡的斗争之中,能分出几个儿子去幽州躲躲,也算是给自己的家族留条后路了。


在留后路这件事上,这些人,做出了与长孙无忌一模一样的选择!


只不过,长孙无忌更破釜沉舟,直接将大儿子给送去了幽州。而这几个老狐狸,长子大多争气,所以他们想要送去幽州的,就是小儿子或是庶出之子。


秦阳倒觉得这样也不错。


他没有什么门第之分,也不在乎给自己做事的人是嫡出还是庶出,是不是在家里被重视,这些都不是秦阳选才的条件。


他的选才条件,就是以才干人品来论人!


甚至这个人品,也不是这时代通俗意义上的人品,更倾向于遵纪守法。


只要遵纪守法,在秦阳看来,就是符合条件的!


这些老狐狸们要送出来的儿子,估计不是那种集合整个家族之力来培养的人,但有一点,他们却比很多人有优势,那就是,这些人,必然是识字的!


不说学富五车,起码所有基础类的书籍,他们必然都是读过的。


唐初这时候,民间识字的人其实相当少。


别看幽州图书馆里数千人看书,热热闹闹,可如果上去一一盘问就能知道,来看书的人,基本都是有些家世来历的。


就算是家世差的,那也是家道中落,而不是真的寒门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培养人来读书识字,也是需要时间的,就算是速成,没个一年半载也没办法实现。这些二代们,必然是读过书的,就算其他方面不精通,在秦阳看来,好好调教一番,也完全可以用!




(https://www.liewenn.com/b/61/61574/31895327.html)


1秒记住猎文网网:www.liewen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iewen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