猎文网 > 言情小说 > 活在战国:鬼谷子的局助读 > 国家为什么需要诤臣?

在古代,君权凌驾于法律之上,国君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,如果没有诤臣犯言直谏,很容易走向歧途,导致身死国灭,所以诤臣就应运而生了。

据《孝经》记载:“天子有诤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天下;诸侯有诤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诤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;士有诤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;父有诤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”意思是说,天子有七位诤臣,虽然无道,也不至于会失去天下;诸侯有五位诤臣,虽然无道,也不至于亡国;大夫有三位诤臣,也不至于亡家;士如果有一位诤友,也不至于拥有坏名声;父亲有敢于劝谏的儿子,也不至于沦落到不仁不义的境地。

天子有哪七位诤臣呢?除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三公外,还有左辅、右弼、前疑和后承。左辅主管修正政事,讽刺不合理的法度;右弼主管纠正不合理的言语;前疑主管纠正法度,确定德行;后承负责考察天子的过失,匡正天子的行为。有了这些诤臣的辅佐,天子即便平庸甚至残暴,也不至于丧失天下。

作为诸侯的大臣,大夫要尽到君臣之义,至少劝谏国君三次,如果国君仍旧不知悔改,大夫就可以撂挑子走人。临走前,大夫会对国君说:“我资质平庸愚笨,恐怕没能力辅佐您,请允许我辞职,让位给贤人。”然后等待国君“放逐”自己。之所以称“放逐”,其实是为了顾及国君的面子,旨在告诉世人不是自己想跳槽,而是自己尸位素餐,国君炒了自己鱿鱼。

如果国君以礼相待,就会回答说:“我想破脑袋都想不出你为什么要辞职,既然你心意已决,我就不强留了。圣人立下规矩,不允许堵塞贤人的道路,你请便吧!”然后派人将大夫“放逐”到郊外。如果国君不以礼相待,大夫大可不必跟国君废话,可以直接走人。

大夫辞职后,并不急于就业,通常会在家待业三年,一方面是为了竭尽忠诚,另一方面是为了以报答臣子守丧期间,君主三年不上门打扰的恩情。

即便大夫跳槽到其他国家,君主也要给大夫发工资,其中三分之二发给大夫,三分之一发给大夫的妻子,为的是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钱祭祀宗庙。如果君主哪天彻底悔悟了,也可以赐给大夫玉环将他召回。

国君可以放逐臣子,但天子却不能放逐臣子,因为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。无论是天子,还是国君或大夫,都不能放逐亲人,因为骨肉之情是不能分割的。

士的地位卑下,没有资格向天子、国君进谏言,只能替百姓传话。

妻子可以劝谏丈夫,是因为夫妻一体,荣辱与共。国君不听劝谏,大夫可以直接离开国君,但丈夫不听从妻子的劝告,妻子却不能离开丈夫,这是因为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,而不是为了让她给丈夫提意见。

儿子劝谏父亲,如果父亲不听,儿子也不能离开,因为血浓于水,无法分离。

同样是劝谏,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。那么,有多少种劝谏方式呢?主要有五种,分别为讽谏、顺谏、窥谏、指谏和陷谏。

讽谏,需要很大的智慧。讽谏者,能够知微见著,在祸患尚未发生之前,就去劝告君主,并将祸患扼杀于萌芽之中。

顺谏,以仁慈恭顺来劝谏君主,不存在任何忤逆君主之心。

窥谏,不失礼节,看到君王盛怒,知趣地退去,看到君王高兴,就上前劝谏,能够做到进退有据。

指谏,直陈事实而劝谏,不拐弯抹角,不搞花花肠子。

陷谏,不避生死,不怕触怒龙颜,勇敢直谏。

一个优秀的臣子,便是能根据不同情况将以上五种劝谏方式融会贯通。在五种劝谏方式中,孔子最为赞赏讽谏,因为讽谏属于智者的游戏,他们巧妙地让人体会到忠言并不一定逆耳,甚至悦耳。

(https://www.liewenn.com/b/62/62800/31791268.html)


1秒记住猎文网网:www.liewen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iewenn.com